科技情報
-
Pixel 3a/3a XL登場!小缺憾的15K Google智慧手機
去年Google推出的Pixel 3/Pixel 3 XL在歷經多次的「促銷」刺激買氣後,Google今終於正式推出平價版的「Google 3a/3a XL」,最便宜只要14,700元就能把Google幾乎可說是業界最強鏡頭的智慧手機帶回家!(小編前陣子還看到國外有半價促銷的...) Pixel 3a和Pixel 3a XL主打的當然就是Google自從Pixel系列推出以後,就一直被尊稱為業界最強智慧手機鏡頭的那顆鏡頭囉!不同於Pixel 3破兩萬的價格,這次只要不到15,000就能直接把這顆鏡頭帶回家。 你可能會覺得「這應該閹割過吧?」其實沒有,Pixel 3a和3a XL使用的就是Pixel 3系列的後置單鏡頭,採1,220萬像素、搭載Dual Pixel技術,光圈大小為F1.8,可錄製最高4K@30Hz的影片,和Pixel 3雙機相同。其他功能包含人像、夜拍,以及即將要推出到各Pixel系列手機的縮時攝影效果,3a雙機通通都有,並沒有任何閹割。 鏡頭部分唯一和Pixel 3「高階」雙機不同的,就是前置相機部分僅搭載單鏡頭,為800萬像素,光圈F2.0,可錄製1080p@30的影片。相較於Pixel 3雙機,3a雙機並未搭載前置超廣角鏡頭,對於喜歡自拍的玩家來說,或許會是一個小缺憾。(不過這次雙機都沒有超厚瀏海就是了~) 硬體規格的部分可能是玩家們會打消購買念頭的原因之一,首先外在條件來看,3a的螢幕為5.6吋、3a XL為6.0吋,處理器搭載高通Snapdragon 670八核心處理器,其中,Pixel 3a使用的其中2核為效能核心,時脈達2.0 GHz,其餘6核則是效率核心,基礎時脈1.7 GHz;Pixel 3a XL的部分則是效能核心和效率核心各4顆,各自的時脈和前述相同。繪圖晶片部分搭配的是Adreno 615,並具備Titan M安全性模組。記憶體搭載4GB LPDDR4x(是否足夠使用有待觀察),內建64GB的儲存空間。連接埠為USB-C。 看到以上的硬體規格,相信規格狂熱玩家們就會對這台手機興致缺缺了~而除了硬體規格的部分外,Pixel 3a和3a XL還是有些小缺憾。 螢幕部分採用OLED面板,不過並非使用康寧大猩猩玻璃保護,而是日本製的Dragontrail玻璃。同時,手機背蓋部分採用的並非玻璃、而是塑膠材質,因此並不具備無線充電功能,無法和Pixel Stand或它牌無線充電座搭配。同時它們也沒有防潑水功能。 除此之外,3a雙機也並非搭載前置雙喇叭環繞音效的效果,下方的喇叭是往下的,不過好處是雙機都有提供3.5mm耳機孔(小確幸~)。而最後一個缺憾則是在Google的軟體部分~ 別誤會,3a雙機還是擁有和Pixel 3雙機相同的Google軟體體驗,問題只在於Google相簿的儲存空間部分,3a雙機同樣擁有Google相簿無限儲存空間的特色,不過將不會採用最高的「原照片拍攝畫質」儲存,而是會使用「高畫質」進行,也就是說,3a雙機雖然擁有Pixel 3雙機的鏡頭,但拍出來的照片儲存在Google相簿時,畫質會被稍微壓縮。(除非一樣花錢買畫質) 儘管存在一些小缺憾,但其實小編認為Google Pixel 3a/3a XL兩支手機早該出了,以平價的價格、讓消費者買到品質優秀的智慧手機和手機使用體驗,以目前現有的智慧手機市場來看,想要擁有高階的智慧手機相機你只有兩頭路可選,一是花大把鈔票購買旗艦等級的智慧手機,像是Apple、三星、華為這些,二是等這些手機推出促銷活動或是降價。 但Google這一步棋下的不錯,用便宜的手機價格加上優秀的軟硬體體驗(尤其是這顆智慧手機鏡頭),藉由這樣的宣傳主打將Pixel系列的品牌形象打出來,最後才有可能在消費者心中茁壯,否則就一般消費者心理來說只會覺得:「欸?Google有出手機?」、「Pixel 3看起來不怎麼樣但要兩萬多?太貴惹~」種種類似的心理因素持續冒出後,對於Google的Pixel形象並未有所幫助,即便對於Android熱衷者來說,Pixel系列和過往的Nexus系列可說是Android玩家的極品選擇之一。 總體來說,小編期待Pixel 3a/Pixel 3a XL雙機的後續發展,就目前媒體的評價來看也都還不錯,就等銷售成績了,畢竟3a雙機要面對的還有iPhone XR以及Galaxy 10e等智慧手機。而Google本身接下來的重頭戲就落在預計即將在10月推出的Pixel 4,以及與之搭配的Android Q上頭了。
-
Samsung DDR4 B-die超頻記憶體模組將停產,改推密度高的A或M-die為主,模組廠超頻產品暫不影響
當今的許多記憶體模組廠所推出的DDR4超頻記憶體,幾乎都是採用Samsung DDR4 B-die的顆粒,主要是因為B-die具備高時脈、低延遲、但也相對消耗較高電壓的特性,再搭配高階的Intel或AMD主機板可以輕鬆超頻,因此深受讓許多效能玩家與超頻玩家的青睞。 由於當今DDR4主流平台已經提高到DDR4-2666、2933了,而採用Samsung DDR4 B-die的普通DDR4-2133記憶體模組,都能輕鬆跑到3200甚至更高的時脈,因此B-die衍然成為當今記憶體界火紅的超頻聖品。 雖說B-die的超頻能力非常強勁,但由於單顆只能做到8Gb (1GB)的容量,因此以一條U-DIMM單面打8顆,就算雙面都打滿B-die (以及C-die或D-die)顆粒的話,容量最多也只能到16GB。相對於A-die (以及M-die)單顆可以做到16Gb (2GB),讓單條U-DIMM可以做到最高32GB的容量來說,後者似乎更適合未來的科技發展需求。 由於近年來科技的發展,開始朝向處理更多的資料,儲存更多資訊,因此世界各地的數據中心需要的更多的儲存容量與記憶體需求。正由於記憶體容量的需求強勁,使得Samsung也調整了其產品生產策略,在該公司所公佈的中,可以發現在Table 1的PC與Server端專用的DDR4 SDRAM顆粒中,將調整成以生產密度更高的A-die (以及M-die)的記憶體顆粒為主,至於B-die則在2019 Q2打入EOL狀態,亦即不再生產。也就是說,8GB B-die的BCPB/RC/TD (速度DDR4-2133/2400/2666)到Q3之後就看不到了! 顆粒是如此,那麼模組呢?既然Samsung是以推出更高容量的記憶體為主,那麼Samsung自家推出的記憶體模組,包括最大宗的Non-ECC SO-DIMM以及Table 9的Non-ECC U-DIMM部份,採用低密度B-die的產品早在2019 Q1就打入EOL狀態了。至於其他產品,像是ECC U-DIMM、ECC SO-DIMM、REG-DIMM、LR-DIMM等等,都還是可以看得到採用B-die的顆粒,且是MP(量產)狀態。 這樣的話,以後買不到像是DDR4-3200這樣的超頻記憶體了嗎? 別擔心!再看Table 2的Consumer市場部份,B-die顆粒還是有的!包含BCRC/TD/WE (速度為DDR4-2400/2666/3200)等顆粒,還是在MP(量產)狀態,只是Samsung不會再拿這些顆粒來打自家品牌的模組。這些顆粒還是會留給那些Module House(記憶體模組廠)去生產自家的超頻記憶體。 所以說,這有點像是Flash顆粒一樣,記憶體原廠還是會推出以TLC (甚至QLC)顆粒為主的消費性SSD產品,至於你說MLC (甚至SLC)顆粒是否停產了呢?其實還是有在生產,只是是很少量生產,或是接單生產,主要是給一些模組廠拿去生產利基性產品,像是企業用SSD、工控SSD…等等。同理,DDR4顆粒的部份,記憶體原廠為了提升記憶體密度,當然會以利潤較高的A-die(或M-die)為主,因此把這部份產能提升。至於超頻性好的B-die,當然還是會預留產能給Module House去採購,以供貨給超頻市場使用,這樣電競市場才能繼續延續呀! 也因此,要是你看到別人說B-die快EOL了,那只是DDR4-2666以下速度的顆粒不生產了,可沒說是DDR4-3200等級的顆粒快EOL了喔!
-
Intel Xe繪圖卡將支援硬體光線追蹤(Ray-tracing),優先提供數據中心應用市場,客戶端版本暫無時間表
Intel在電腦平台中的拼圖中,除了CPU、晶片組、SSD之外,就只剩下GPU了。為了加速GPU的研發時程,這次不靠摩爾定律,而是靠「富蘭克林」定律,以金錢來吸納競爭對手的人才過來投誠!而就在Intel自2017年起狂挖AMD裡面的GPU重要人才,甚至業界傳聞至今幾乎挖走一半的人,過去Intel建立自家的顯示卡部門,就是想要趕快補足這一塊!讓Intel成為最偉大半導體的公司,一手掌控CPU+GPU+SSD的三塊核心重要市場。 根據Intel在自家官方發出的裡面所詳細介紹到該公司的渲染框架中,可以得知Intel即將推出的Xe獨立顯示卡,將會支援硬體即時光線追蹤的功能,類似NVIDIA的Turing RTX晶片所賦予的功能。也就是說,軟體廠商不太需要去對遊戲程式碼大動干戈,就可以在Intel Xe顯示卡開啟硬體光追功能。 該文章裡面還提到一個重要的訊息,就是只有提到「數據中心版本GPU將支援硬體光追功能」,而沒有提到客戶端版本是否會支援,這部份還沒有時間表,也就是說Intel正式發布的Xe顯示卡之後,想優先體驗光追,可能要去找有錢的IT人員幫幫忙,看能否借你玩一下囉! 是的!就是因為現在上任的Intel CEO,目前公司首要目標就是「獲利優先」!加上現在IT產業早已轉成以「資料」為主的市場趨勢,因此Intel極力想要搶佔這塊市場,而且這塊市場很大、利潤又高,當然要在這裡優先滿足客戶的需求,其他什麼技術啦~製程啦~缺貨啦~那些都是次要!因為賺錢優先!其餘免談! 以目前Intel的研發實力與規模,其CPU、FPGA、網路,現在還多了SSD產品線,以及全新的DC持續性記憶體產品,這些都是業界會採用的解決方案,事實上你我的電腦也超過8成都是Intel的產品,就連了,您說還有那個半導體巨擘有這個實力的? Intel市值超過2千億美元,因此挖角只有300億美元的AMD人才,且快要挖走一半,只能說剛好而已。川普說要讓美國再次強大!AMD出走人才也應該在這麼想,最早出走的RTG技術團隊負責人Raja Koduri優先跳槽到Intel,應該就是要讓Intel再次強大!接著就如黑洞一般,陸續吸走AMD的GPU重要人才,這些大神級的人才,包括了:架構設計師Jim Keller、高級行銷總監Chris Hook、全球技術行銷高級經理Antal Tungler、繪圖產品行銷總監Daren McPhee、產品管理高級經理Devon Nekechuk等人,都跑去Intel了! 前面說到,Xe為什麼要優先支援數據中心的產品呢?根據上述文章的說明,Xe GPU主要面向是基於雲端遊戲服務商和雲端運算供應商,讓他們去建構大型的渲染農場,如此就可以在雲端就先把遊戲圖像繪製好,並串流給終端用戶。 意即,一開始Xe GPU的設計架構,就是給雲端專用(因為很貴,一般消費者也買不起),讓那些遊戲供應商透過串流方式來傳給消費者,以提供給大多數可能還在用內顯的玩家們,來玩到3A級+光追級的遊戲! 主要考量先攻雲端串流遊戲市場,應該是考量到當今消費端的獨顯市場,仍是以NVIDIA獨大,而要硬攻的話,勢必會發動不小的行銷活動,這部份… 好花錢啊!還不如先攻伺服器市場,畢竟現階段客戶買的伺服器,有高達8成以上都是Intel架構的,要這些客戶多花點錢買Xe GPU,應該是不太難才是! Intel資深首席工程師暨先進繪圖與視覺化團隊資深總監Jim Jeffers表示:「今天我很高興來這裡對大家分享,應用並針對數據中心優化渲染的Intel Xe架構Roadmap,包括針對Intel渲染框架系列的API和函式庫,以及硬體光線追蹤等。」然而在該Roadmap中,並沒有詳細介紹到硬體本身的技術細節。 相較於NVIDIA部份,則是很大方的跟你說,現代GPU需要有兩組元件,才能實現「即時」光線追蹤: 1.專屬的硬體元件,以用來計算三角形或表面的光線交叉部份,NVIDIA是使用其RT Core來達成。 2. 使用不昂貴的影像「降噪」處理,讓繪製出來的圖像更接近真實。這部份NVIDIA是採用AI的做法來達成,在硬體內加入Tensor Core (矩陣乘法單元),搭配AI DNN的建構與訓練,也可以同時也提供DLSS這種新功能。 NVIDIA加入了上述這兩項「專屬硬體組件」,因此屬於硬體光追。而上述這兩個元件,其實都可以透過沒有專屬硬體元件的情況下,來透過可編譯的統一著色器來達成,也就是「軟體光追」 (這也就是為什麼GTX 16系列,以及GTX 1060 6GB以上,搭配新的驅動程式,就可以開啟基本級的光追效果)。由於微軟DXR本來就是產業標準的API,只要以標準的程式碼來撰寫,就可以擁有光追效果,至於後面的部份則由GPU驅動程式與GPU硬體來處理就好! 至於AMD的部份,其推出的,就是採用軟體光追功能來達成,搭配自家高階顯示卡(例如Radeon VII),也有不錯的效果,只是這套軟體主要針對內容創作者而設計,非針對一般遊戲場合所設計就是了。 那麼,大家也許會想了解,Intel是如何達到所謂的硬體光追呢?其實Intel有開發出基於CPU版本「降噪」機制,也就是運用其最新AVX-512進階向量擴充指令集,來達到上述的第二要件。至於第一要件因為Intel沒說,可能就是透過Intel Xe顯示卡的核心來達成了!畢竟Intel釋出了許多開源開發軟體,包括Embree (光追函式庫與插件)、OSPRay (開源彈性可攜之光追引擎)、OpenSWR (開源軟體光柵圖),以及最近釋出的Intel Open Image Denoise (高效能光追影像降噪函式庫),只要再搭配一些Middleware (中介軟體)已針對Intel CPU架構來最佳化,程式設計師也運用到上述的資源,那麼就可以達到硬體光追的水準了! 好吧!既然第一波不會在消費端市場推出,那麼就只能看其數據中心版本的Intel Xe,其表現是否不錯。至於消費端的版本,既然Intel說好預定在2020年推出,那麼推出時,應該就要有真正支援硬體光追的顯示卡才行,您說是吧?
-
「三頭蛇」烤土司機!應粉絲強烈要求、Razer真要出了!
原本只是五年多前的一個玩笑,沒想到Razer的玩笑開大了XD!Razer烤吐司機(Razer Toaster)真的要出惹! 一切的一切都要回歸到2013年9月,名為「Give us the Razer Toaster」的臉書粉絲頁創立,管理員Mark Withers當時和陳民亮達成「協議」(XD) Razer執行長陳民亮日前在個人臉書頁面中發文表示:「當初只是跟他說好阿~如果你們真的能把這個粉絲頁搞到100萬個讚的話,那我們(雷蛇)就真的會把烤吐司機做出來!」 陳民亮的這項承諾還有另外一些方式可以達成,就是「超過45,000個讚和12個雷蛇烤吐司機刺青照片。」而今天雷蛇之所以真的要做烤吐司機的關鍵就是:該粉絲頁面真的拿到12個刺青照片了!而粉絲頁管理員自己也是第12個刺青的貢獻者。此外在截稿前為止,該粉絲團也有超過45,000個讚!所以陳民亮在計畫,如今已不再是愚人節新聞,而是必須兌現的產品開發計畫了! 陳民亮說:「好吧!我還能說什麼呢~說到做到!今天開始雷蛇就會開始聚集工程師和設計師,並且研發團隊,這項產品可能會需要花個幾年的時間,但我會持續為大家報告研發進度的!」最後還有些自嘲的將自家名言「For Gamers. By Gamers.」改成:「A Razer Toaster - For Razer Toaster Lovers. By Razer Toaster Lovers.」 接下來熱愛烤麵包的玩家們就一起來慢慢等待這款由雷蛇出品的烤吐司機吧!聽說烤出來的吐司上面還會有信仰三頭蛇喔~~
-
七雄爭霸!華碩、技嘉、微星、戴爾、聯想、雷蛇、喜傑獅 2019 H1最強RTX電競筆電報到!
NVIDIA在2019年初時,正式將新一代的GeForce RTX系列顯示卡導入高階的電競筆電中,GeForce RTX系列顯示卡在桌機上的效能已經可謂當前最強,當該系列顯示卡被導入電競筆電中後,其效能勢必不俗。 一系列強大的GeForce RTX電競筆電席捲而來,各筆電廠商無不推出旗下搭載該系列顯示卡的旗艦級電競筆電,在這一波新世代電競筆電潮流中,除了有搭載一般標準版的RTX顯示卡筆電版本之外,另外還有專為輕薄型電競筆電設計的Max-Q系列版本,玩家們該如何從中取捨便成主要考量。本文介紹了目前市面上最強的七款RTX電競筆電,一同帶領玩家們看看頂級的高效能筆電效能到底有多逆天! 傳統上,當玩家們想到「電競筆電」這個名詞時,多數浮現到腦海中的畫面可能就只是一台重量超重的筆電,裡面塞入許多高階的硬體規格。然而,隨著時間的演進以及玩家們對於電競筆電的要求,輕薄電競筆電也開始成為主流選擇之一,主打「輕薄」、「效能」和「安靜」三位一體、各自平衡,試圖為玩家提供可移動式的高階電競遊戲體驗。 然而,另一方面,輕薄電競筆電在注重超高便攜性的同時,卻也犧牲了大體積筆電優秀的散熱能力,也因此讓內部的硬體無法搭載更高階的產品,導致損失不少效能。反過來,大體積電競筆電雖然笨重,不易隨身攜帶,但只要一開啟,其效能便有如猛獸出閘般被釋放,能輕鬆滿足各式嚴苛的需求。 由於需求不同,市場不同。也因此,目前市面上的RTX電競筆電主要分為兩大類:一是為一般電競筆電搭載的「標準RTX顯示卡」,另一個則是所謂的「RTX Max-Q設計顯示卡」。兩者之間的最大差異在於「基礎時脈」的不同,以及所需的「電力功耗」也有不同。 以目前RTX顯示卡最高階的RTX 2080為例,筆電上使用的標準版其基礎時脈在735~1380 MHz之間、所需的功耗為80~150W,然而RTX 2080 Max-Q設計版本的基礎時脈範圍則是介於735~1095 MHz、所需功耗僅80W。作為比較,桌上型電腦版本的RTX 2080,其基礎時脈就已經高達1515 MHz,不過相對來說,其所需的功耗便飆升至225W。 從中的差異範圍裏可以看出,若是筆電廠商硬體最佳化得宜,採用Max-Q版本的RTX輕薄筆電效能是有機會超越搭載標準版RTX筆電的。 從Max-Q版本和一般RTX標準版之間的時脈和功耗差異來看,相信玩家們已經可以很快了解Max-Q版本的電競筆電,在其他硬體規格都相同的條件下,其效能表現會因為受到基礎時脈和所需功耗較低的影響,畢竟筆電受限於整體機身大小,能夠提供的功耗和散熱能力本身就有限,導致其效能不如一般RTX標準版電競筆電。以RTX 2070標準版和RTX 2070 Max-Q版本來看,其差異大約有10%左右,而在實際的遊戲體驗中,則是可以有15~20 FPS的落差。 這並不代表Max-Q版本就一定比較差,畢竟玩家們追求的電競筆電使用情境並不同,有些玩家喜歡能夠隨時玩遊戲的輕薄型電競筆電,那Max-Q版本的電競比但就很適合他。但若玩家是想要買一台強大的電競筆電,可以作為在家辦公、打Game或是做為工作站等級應用的話,那麼搭載標準版RTX顯示卡的電競筆電雖然重,但能提供足夠的power給玩家使用。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隨著NVIDIA顯示卡的效能不斷增強,縱使是搭載採用RTX Max-Q所設計顯示卡的電競筆電,其效能也有可能比一般桌上型電腦使用的標準版顯示卡還要強喔!雖然電競筆電整體的效能表現並不能完全以單一顯示卡做為衡量標準,而是需要一併考量其採用的處理器、記憶體、SSD硬碟、甚至是筆電廠商對於效能的最佳化能力。例如以RTX 2070 Max-Q顯示卡為例,在執行一些傳統遊戲時,其效能表現接近桌機標準版GTX 1070顯示卡的等級,而一般電競筆電採用的標準版RTX 2070顯示卡,其效能更是能逼近GTX 1070 Ti顯示卡等級,而這樣的效能是可以隨身帶著走的,其整體的效能表現完全不容小覷。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隨著日前Intel推出筆電用的第9代處理器以後,各家廠商都已經陸續推出搭載Intel第9代Core H系列行動處理器的新款電競筆電,但由於該系列筆電才剛推出市場不久,考慮到價格問題,就經濟層面來看貴上許多。本篇的電競筆電產品將以搭載Intel第8代處理器的版本為主。 玩家們會想購買「電競筆電」的話,不外乎兩種原因:一是想要玩高畫質遊戲、二是應付各式嚴苛的工作環境和需求。而搭載RTX系列顯示卡的電競筆電就以上兩點來看,是絕對都能夠滿足其需求的,但電競筆電身為「筆電」,也提供可攜帶性的特色,但這項條件對於玩家們來說是否為絕對必要,便因人而異了。 若有時常需要將筆電隨身帶著走的工作或遊戲需求,那就選擇搭載RTX Max-Q設計顯示卡的「輕薄電競筆電」。反之,就選擇搭載一般標準版RTX顯示卡的「效能電競筆電」即可。 接下來小編找了當前市面上最高階的7款搭載RTX系列顯示卡的高階電競筆電,並且分別對其做了效能和遊戲測試,除了採用的顯示卡版本不同以外,因應不同大小的筆電機身大小和散熱設計,各筆電內部之間所能搭載的顯示卡以外,硬體規格也會有所不同,玩家們可以從自己工作、遊戲的需求和使用習慣做考量,以便選購最適合自己的頂級RTX電競筆電。 下文筆電將以英文字母作為順序排列,並非筆電效能排名。 由技嘉科技(GIGABYTE)推出的AORUS 15-X9電競筆電是技嘉旗下旗艦級等級的電競產品,近期也搭配Intel為筆電推出第九代行動處理器,技嘉也有推出新款AERO 15 Classics筆電,搭載Core i9-9750H處理器,該款筆電效能勢必將更上一層樓。不過,這次伴隨RTX 20系列筆電版登場,內部硬體重新上陣。技嘉推出的AORUS 15-X9和Intel合作「All Intel Inside」設計,同時再度導入微軟的Azure AI人工智慧功能,將會自動針對不同的工作環境隨時自動調整效能。 AORUS 15-X9在定位上是以「電競+專業」兩者相互輔助,也就是說雖然該筆電是一款高效能的電競筆電,但同時因為內部軟硬體相互輔助的關係,使得AORUS 15-X9也能成為專業人士的得意利器。 這次在效能表現上,搭載了Intel Core i7-8750H處理器,為6C/12T配置,基礎時脈為2.2GHz,相較於上一代Intel Core i7-7700HQ處理器(4C/8T配置)效能提升了50%。顯示卡部分則是採用NVIDIA GeForce RTX 2070,兩相結合的輔助下,能為使用者帶來不錯的效能表現。這邊值得一提的是,RTX系列顯示卡當中具備Tensor Core核心,是NVIDIA為了讓RTX系列顯示卡能進行AI演算所專門設計的核心架構,這次再搭配AORUS 15-X9具備Microsoft Azure AI人工智慧,兩者互相搭配的結果,對彼此的演算都能互相帶來優勢。 另外,記憶體的部分這次採用SAMSUNG顆粒,搭載DDR4-2666共16GB,儲存空間搭載Intel 760p PCIe 3.0 x4固態硬碟,讀寫速度表現飛快,最高可選擇6TB M.2 PCIe NVMe SSD固態硬碟。 有了如此強大的效能,內部的散熱設計就非常重要了。AORUS 15-X9採用雙風扇搭配6根導熱管的設計,強化整體的散熱效果,避免長時間使用時溫度升溫導致使用不適的可能。 連接埠方面,機身左側提供RJ-45網路埠、USB 3.1 Gen1 Type-A x1以及MicroSD卡槽,機身右側則是耳機孔和另外兩組USB 3.1 Gen1 Type-A。此外,在機身後方,除了電源孔以外,另外還有HDMI 2.0、Mini DP 1.3、USB 3.1 Gen 2 Type-C,連接埠非常齊全。 外型上,AORUS 15-X9經過重新設計,雖然整體來說筆電上蓋的AORUS老鷹頭商標依舊十分搶眼,辨識度極高,但翻開內部的螢幕部分則是重要的改進部分。在機身後方的散熱孔則是有大型的散熱孔設計,外型非常像跑車的外型,非常酷炫。 這次AORUS 15-X9搭載FHD IPS面板,並且搭配目前電競筆電非常主流的144Hz螢幕更新率,不過視覺上最直接的改變還是採用窄邊框設計這部分,AORUS 15-X9螢幕兩側的邊框厚度僅7mm,上邊框處依然配有前置攝影機,雖然AORUS 15-X9不像AERO 15系列具備X-Pantone色彩認證,但色彩表現上仍然不錯,整體來說視覺體驗佳。 鍵盤部分敲擊手感不錯,在右側有提供窄版的獨立數字鍵配置,敲擊起來還算順手。 AORUS 15-X9實際的效能表現在有了Intel六核心處理器和RTX 2070顯示卡的加持後,效能表現大幅提升,小編就實際以常見的測試軟體和熱門遊戲作為標準,將其效能量化給玩家們參考囉! 廠商名稱:GIGABYTE - 技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79-800 廠商網址: 華碩(ASUS)旗下電競品牌ROG(玩家共和國)因應NVIDIA推出RTX 20系列顯示卡之後,也推出對應的筆記型電腦。其中又以自家極具盛名的Zephyrus西風之神頂級電競筆電做為代表,推出全新的Zephyrus S GX701電競筆電(下稱GX701),搭載最高階的NVIDIA GeForce RTX 2080 Max-Q顯示卡,勢將為玩家帶來絕不妥協的極致電競體驗。 GX701外型上繼續維持西風之神的優良傳統,全機採用金屬機身強化質感,整體配色是鐵灰色,儘管配色低調,仍難以掩飾GX701從各方面透露的精品氣息和工藝質感。 上蓋採ROG Zephyrus系列特有的「雙刀流」元素設計,上半部是使用高階精品的斜面髮絲紋,下半部則是垂直髮絲紋搭配簡潔的黑色霧面風,再將具有ASUS Aura Sync RGB燈效的ROG Logo「信仰之眼」置於右上方,整體設計非常乾淨俐落。 螢幕的部分則是採用三邊窄邊框設計,邊框厚度僅6.9 mm,使得機身的體積得以縮小,讓GX701雖然只有15吋大小的機身外型,但卻能享有17吋的大螢幕視野。不過由於上邊框只有6.9 mm的厚度,已經無法再容納前置攝影機,因此,GX701另外提供玩家一組具備FHD解析度的ROG GC21外接攝影機,能錄製60 FPS的畫面,提供流暢的直播體驗。 螢幕本身的解析度為17吋FHD IPS面板,並具備144Hz螢幕更新率、同時還支援NVIDIA G-Sync技術,另外也具備3毫秒反應時間,在玩遊戲時可以有更低的延遲時間。除此之外,雖然是作為電競遊戲筆電,但GX701在畫面色彩的調校上也很注重,不管是要用來玩高畫質遊戲,還是專業人士工作所需,顯示器能顯示精確的螢幕都非常重要。因此,這次GX701的顯示器透過ProArt TruColor 技術提供了Pantone認證,可以確保顏色的準確性。 鍵盤部分採用按鍵在左、觸控板在右的配置,此外,在鍵盤上方設計了獨立的音量滾輪,搭配筆電的SmartAmp技術,在使用滾輪旋轉調整音量大小時,SmartAmp技術會讓GX701的喇叭維持在溫度和偏移限制限制到範圍內,避免傷及喇叭振膜。GX701也支援7.1環繞音效,讓玩家能享受到逼真的虛擬環繞音效。 連接埠方面則是提供的十分全面,機身左側除了電源孔以外,另外提供一組HDMI 2.0b、一組USB 3.1 Gen2 Type-A、USB 3.1 Gen2 Type-C(支援DisplayPort 1.4和Power Delivery功能)一組以及3.5 mm耳機孔。機身右側部分,則是提供兩組USB 3.1 Gen 1 Type-C和一組USB 3.1 Gen 1 Type-A。 另外,GX701也是首款同時支援DC及Type-C充電的電競筆記型電腦。 雙方向供電的設計,讓GX701可以透過其USB Power Delivery來以隨身行動電源充電,使用上更加方便。而且當您智慧型手機或是其他3C裝置快沒電時,亦可經由筆電來提供高達3A的快充功能,來暫時幫手邊裝置充電。 以下小編將使用常見的多種跑分測試軟體,實際將GX701的效能量化,並且搭配數款時下流行的3A級遊戲進行硬體檢測,讓玩家能更進一步的了解GX701的效能表現。 廠商名稱:ASUS –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93-456 廠商網址: CJSCOPE(喜傑獅)對於一般消費者來說可能較為陌生,他們的主打是「You Design, We Make!」,也就是以客製化的產品為主,簡單來說有點像是玩家自行提供菜單,讓喜傑獅組裝成客製電競筆電的概念,將桌機變為筆電即是最簡單的例子,這次小編也請喜傑獅提供他們的高階電競筆電版本,當然也要包含RTX系列顯示卡。 喜傑獅的產品規格如果放到同級別的其他品牌電競筆電上相比的話,會顯得經濟實惠許多,這也是為什麼喜傑獅的產品也有許多DIY玩家喜愛的原因。 就外型上來看,這次收到的筆電上蓋是常見的霧面黑配色,並且在正面放上白色的喜傑獅Logo,雖然整體來說採用的並不是金屬製機身而是塑料,但依然給人一種金屬的外型質感。採用塑料的優點是,筆電整體的重量會比具備同等級規格的重量級筆電還來得輕,不過也是有缺點的,就是塑料若是長期使用下,會比金屬材質的機身容易刮傷或磨損,這點在使用時需要注意,如果玩家時常有將筆電四處帶著走的習慣的話,使用時須小心。 螢幕的部分採用15.6吋FHD IPS面板,具備主流的144Hz螢幕更新率標配,此外,雖然是機身較大的重量級筆電,但因採用窄邊框設計,使得該筆電的整體視覺上,還擁有不錯的體驗。 鍵盤的部分敲擊體驗滿好的,鍵程提供的比較深,也有提供獨立的數字鍵區,算是很設想周到的設計。加上有RGB燈效,因此整體感覺並不會輸給大廠的產品! 連接埠方面,機身左側提供USB 3.1 Gen 1 Type-A和USB 2.0各一組,另有提供獨立的耳機麥克風孔。機身右側則是提供RJ-45網路埠、兩組Mini DP、HDMI、USB 3.1 Gen 1 Type-A一組以及USB Type-C。整體來說連接埠的使用彈性非常高。 硬體規格部分,這次的處理器是採用Intel Core i7-8700處理器,TDP最大65W,基礎時脈為3.2GHz,是一般桌上型電腦的版本而非為筆電設計的版本(型號不是Core H系列),也就是說其效能等同桌機。顯示卡的部分則是搭載RTX 2070,兩相結合下,整體的效能表現非常不俗。 廠商名稱:CJSCOPE – 喜傑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2-77208123 廠商網址: Dell旗下針對電競遊戲而生的「G」系列產品線,在這波RTX 20筆電的市場潮流下也有新作了,領銜主演的是旗下最高階的「Dell G7 15 Gaming」,為15吋的版本,顯示卡最高可到RTX 2080 Max-Q,另外還有「G7 17」則是17吋版本,最高可到RTX 2070 Max-Q,小編這次收到的是G7 15。 Dell筆電產品一向給人用心設計的印象,從外觀上的用料也給人非常優秀的觸感,配色上使用低調的黑灰色設計,並且在筆電上蓋的部分直接放上Dell的藍色商標,低調中顯露了精品氣息。 螢幕的部分G7同樣跟上144Hz螢幕更新的潮流,以便提供流暢的遊戲體驗,解析度部分為15.6吋FHD,是很主流的配置。邊框的部分也有用上窄邊框的設計,上邊框具備前置攝影鏡頭。 筆電C面的鍵盤部分敲擊手感不錯,右側有提供獨立的標準數字鍵區,讓使用者如果想要用來作為一般工作機也是很ok的! 連接埠的部分,機身左右兩側具備USB 3.1 Gen 1 Type-A各一組、SD讀卡機、3.5耳機孔、USB 3.1 Gen 2 Type-C,另外在機身後方另有獨立的RJ-45網路埠、Mini DP 1.3、HDMI 2.0和另一 組USB 3.1 Gen 1 Type-A,使用彈性相當豐富。 接下來就是實際的效能表現囉!這邊小編就不多說了,直接用圖邊看邊說吧! 廠商名稱:Dell – 荷蘭商臺灣戴爾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廠商電話:0080-1863-051 廠商官網: Lenovo旗下電競品牌Legion自推出以來,品牌口碑累積快速,今年又推出全新的Legion系列電競筆電:Y740,有17吋和15吋版本,小編收到的是15吋。這次的Legion Y740搭載了Intel最新的處理器以及NVIDIA的RTX Max-Q系列顯示卡,還能選擇支援Dolby Vision HDR與Dolby ATMOS全景聲技術的規格機種,讓電競筆電也能擁有更具魅力的視聽饗宴。 Legion系列的電競筆電外型持續進化,採用鋁合金打造筆電機身,筆電上蓋的Legion系列字樣這次改為鏡面材質,而且不同於多數廠商都將Logo放在上蓋正中央,Legion選擇將其字樣置於上蓋邊框,整體看起來非常有質感,這次的外型新設計非常成功。 再來看看螢幕部分,15吋的Y740具備FHD解析度,具備144Hz螢幕更新率,並且支援NVIDIA G-Sync技術,螢幕最高可達500 nits,玩家另外也可以選擇具備4K Dolby Vision HDR顯示螢幕機種或是Dolby ATMOS全景聲音效系統的規格可選,也讓電競筆電不只擁有優秀視覺體驗,也能有高級的音效饗宴。 鍵盤C面按鍵本身的敲擊感還ok,沒有獨立數字鍵區,比較特別的是位於鍵盤左側的六顆快捷鍵配置,提供兩個獨立巨集鍵功能、開啟即時錄影或是亮度調整的功能,使用上非常方便。 Y740具備完整的連接埠,包含三組USB-A 3.1、一組USB-C(支援Thunderbolt 3)、3.5耳機孔、RJ-45網路埠、HDMI 2.0、Mini DP、電源輸入插孔。 硬體規格部分Y740同樣搭載Intel Core i7-8750H處理器,搭配的顯示卡則是RTX 2070 Max-Q,基本看來的效能表現已經不俗,其他的詳細規格就由圖片來說故事囉! 廠商名稱:Lenovo – 荷蘭商聯想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廠商電話:0800-000-702 廠商網址: MSI微星科技旗下經典的Titan系列電競筆電,相信對於玩家們來說肯定不陌生,巨大的外型下,暗藏著兇猛的效能巨獸,這次因應NVIDIA新顯示卡的推出,全新的MSI GT63 Titan 8SG也搭載了頂規等級的硬體,要直接攻打玩家桌上的電腦。 Titan系列的電競筆電相較於其他MSI旗下電競產品,主要特色的就是頂級效能表現,但在追求強大外型的前提下,犧牲的當然就是機身的體積和重量了,整體的重量達到2.94公斤,逼近3公斤的重量對於玩家的肩膀來說可能會有點有吃不消,但效能絕對是令人驚豔的。 GT63 Titan的外型使用MSI近年來的新設計,將上蓋兩側線條以紅色配置,但沒有RGB燈效,反倒是中間的龍魂Logo具備燈光效果(白光),上蓋本身使用的材質是金屬髮絲紋路,具備精品的質感,維持Titan系列經典的外型。 螢幕的部分採用15.6吋FHD IPS面板,另外提供4K解析度版本供選擇。在視覺體驗上,玩家們第一眼會注意到的是GT63 Titan並未採用目前非常流行的窄邊框設計,在目前的電競筆電市場上算是比較少見的例子了,不過整體來說還是有15.6吋的螢幕就是了。螢幕本身具備144Hz螢幕更新率,並且支援G-Sync技術,提供流暢不撕裂的遊戲體驗。 筆電C面的鍵盤是和SteelSeries聯手打造,這在MSI產品中已是傳統,提供全尺寸鍵盤,還具備獨立的數字鍵區,下方的觸控板提供獨立的機械式左右按鍵,倒是滿方便的。 體積大、份量重,但好處就是能搭載更高階的硬體規格,這次GT63 Titan搭載Intel Core i7-8750H處理器,顯示卡部分則是頂級的RTX 2080!可不是筆電版常見的Max-Q版本喔!因此,實際效能表現可想而知,接下來的細部規格介紹就用圖片來解釋囉! 廠商名稱:MSI – 微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18-880 廠商網址: Razer旗下的電競筆電自從問世後,就一直擁有非常好的口碑,而身為長久以來就是知名的電競周邊產品廠商,對於玩家們需要的是什麼,Razer也非常了解,這次推出的Razer電競筆電Blade系列新品:Razer Blade 15 Advanced,則是該系列又一經典作品。 Blade 15 Advanced的外型維持Razer電競筆電系列的低調外型設計,上蓋簡單乾淨的霧面黑配色,擁有黑色的陽極處理表面,搭配信仰代表的背光Razer三頭蛇Logo,對於許多人來說,就是品質的象徵。除了外型設計外,這次Blade 15也是世上個頭最小的15.6吋電競筆電,不只輕、而且薄,最薄處僅17.8 mm,重量也只有2.07公斤,輕薄好攜帶,強效帶著走。 內部的螢幕部分採用15.6吋FHD解析度螢幕,採用超級窄的邊框設計,厚度僅4.9 mm,螢幕占比近85%,視覺體驗超級好。除此之外,電競筆電市場的標配144Hz螢幕更新當然也沒少,且為了讓色彩表現更好,Blade 15 Advanced具備sRGB 100%色域。 鍵盤部分Blade 15 Advanced的按鍵鍵程相對來說比較短,不過每一鍵都具備獨立的RGB燈效。除此之外,鍵盤左右兩側還有正面的前置左右喇叭,聽覺體驗也是一絕! 連接埠方面,機身右側提供Thunderbolt 3 x1、USB 3.1 Gen 1 Type-A x1、HDMI 2.0b、Mini DP 1.4,機身左側則是除了電源孔外,另有兩組USB 3.1 Gen 1 Type-A以及3.5 mm耳機孔。比較可惜的是因為機身實在太過輕薄,因此沒有獨立的RJ-45網路埠。 硬體規格方面,Blade 15 Advanced搭載Intel Core i7-8750H處理器,與之搭配的是RTX 2070 Max-Q顯示卡,效能表現可以預期將不錯。其他的細部規格就讓圖片來說囉! 廠商名稱:Razer – 台灣雷蛇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2)2341-1038 廠商官網: 看完這次的七台RTX電競筆電後,小編這編稍微幫大家總結一下購買前的需求考量,作基本的標準,首先先從經濟層面來說好了。 如果想要用相對較便宜的價錢買到同等級的電競筆電的話,選擇喜傑獅(CJSCOPE)客製化筆電會比較划算,雖然塑料方面長時間使用會有些許疑慮,但就正常使用來說仍然非常使用。 若經濟不是主要考量的話,輕薄就成為主要考量了。輕薄度來看的話,Razer Blade 15和Lenovo Legion Y740兩款都是值得考量的選擇之一,都在2.5公斤以內,便攜性足夠,不過前者未具備獨立RJ-45網路埠,需額外考量。至於華碩、技嘉和戴爾的筆電部分,這三台整體來說就重量和效能之間是滿平衡的選擇,連接埠也完整,則是可以按照玩家對自己的品牌信仰作考慮,Razer也是有品牌信仰在的,不過因為相對來說重量輕上許多,因此另外推薦。 最後則是重量級的MSI GS63 Titan了,由於體積大、重量重,因此效能表現相對來說也最猛,可是重量就很難隨時攜帶了。 這次的七雄對決就到這邊告一段落囉!接下來隨著Intel解禁,新一代的Intel第九代筆電處理器已經推出,對比這次的第八代處理器版本,各家廠商也都已經推出對應的新一代電競筆電,玩家們購買前也可作為選擇之一,不過價格也會再稍貴一些就是了。
-
10nm成真!Intel Q2起進行Ice Lake CPU驗證,預期產能提升,終端產品將於2019耶誕購物季上市
近兩年來處理器製程競賽中,AMD在2018年先馳得點,搶先推出7nm的產品,然而產能部份仍因良率問題,目前只能小小量產,主力產品還是以既有的12nm以上來量產。反觀Intel這邊,業界敲碗已久的10nm處理器,只有在2018年優先亮相一顆低階的Core i3-8121U,之後的10nm產品就遲遲沒有下文! 不過在2019年第一季度的財報電話會議中,Intel除了彙報其財報狀況之外,還公佈了有關其10nm技術的最新消息,也就是其筆電專用的Ice Lake-U處理器,是首批採用該公司10nm製程來量產,而首批採用Ice Lake-U的電腦將按照先前的承諾,在假日期間(亦即2019年耶誕假期)供貨。由於業界熱烈期待10nm處理器的推出,因此Intel預估10nm CPU的出貨量,將會超過預期! 由於Intel的CPU在上市之前,都會將Sample優先送給PC製造商(HP、Dell、Lenovo、Acer、ASUS、GIGABYTE、MSI…等)進行驗證,一旦驗證合格之後,這些PC製造商就可以搭載這些新的CPU來推出其筆電或迷你電腦等產品。最快的話,這些搭載Ice Lake-U處理器的筆電樣品,在第二季後期就能看到,也就是大約在Computex 2019期間,除了Intel應該會正式發表其Ice Lake-U處理器之外,各PC廠的筆電產品也會同步亮相!以證明Intel的10nm正式來臨! 然而由於考量到產品除錯、建立新系統以及商店上架的時間,等10nm筆電正式上市時,大概會落到第四季,Intel特別重申了這一點。也就是說,大家想要買到Ice Lake-U的筆電,大概要等到耶誕節購物季,才有可能買到!而由於這也是第一款採用Intel量產版本10nm處理器的筆電,擁有不少全新功能,因此Intel預期將會提升其CPU產量,來供應市場需求。意思就是,這次CPU應該不會再發生缺貨的問題! 至於Ice Lake-U有什麼特色呢?主要是這次的Ice Lake-U是採用Sunny Cove架構所設計的4核心處理器,除了繼承Intel CPU必備的高效能、低功耗之外,還支援最新的VNNI (Vector Neural Network Instructions,向量神經網路指令集)、Cryptographic ISA指令集,讓在處理AI、深度學習的應用時,能有效提升執行效率。 再來是這次Ice Lake-U支援LPDDR4X記憶體,可以降低系統功耗。此外,最大的改變就是這次在GPU部份,則是內建Gen. 11的iGPU,也就是其Xe架構的GPU,具備64組CU (運算單元),因此效能上能比先前Gen. 9的UHD Graphics還要快很多!搭配其全新的IGCC (Intel Graphics Command Center)控制中心軟體,可以針對不同的遊戲進行最佳化,也許屆時有機會跑吃雞類的遊戲。 再來就是此CPU將原生支援Thunderbolt 3、Wi-Fi 6 (802.11ax),並搭配新一代的晶片組來發揮其功能。而整個Ice Lake-U的設計功耗僅有15W,適合應用在輕薄筆電與主流筆電等市場。 值得注意的是,Intel預計推出更多10nm製程的處理器,是因為他們現在已經擁有可以量產的技術。Intel CEO Bob Swan表示,在10nm製程技術方面,我們的團隊在第一季時的表現不錯,因此我們可以10nm的進程上加快不少腳步!我們仍然希望在耶誕購物季時,把我們的主要客戶管理系統上架,而在過去的4個月裡,公司持續推動的10nm產品,在工廠的產能也已經倍增! 由此看來,Intel在10nm製品的產能目標已經提升!Intel非常希望在今年以10nm技術生產的全新產品,不要再發生產能不足而缺貨的情況! 上述是行動處理器的部份,至於在伺服器處理器呢?Intel表示其Ice Lake-SP處理器,也就是首批採用10nm製程所設計的Xeon處理器,預計在2020年推出。Intel表示,Ice Lake-SP CPU將會在Ice Lake-U推出之後,不到12個月上市。也就是說,如果筆電版的Ice Lake-U在2019年耶誕季上市的話,那麼Ice Lake-SP應該就是會在2020年耶誕季前上市! 事實上,Intel甚至跟投資人說明,10nm的Xeon將會很快就上市了!亦即比2020年第四季還早。看來就是要穩住投資人的心,讓其股價飆升吧! 至於桌機專用的Ice Lake-S處理器,在該次電話會議中則尚未提及,並說明何時量產,目前僅知其功能跟上述筆電版的Ice Lake-U差不多。但依照上述的情況來看,業界預估可能要等14nm的第9代Coffee Lake處理器慢慢出清掉,才會讓其10nm的(可能叫第10代) Ice Lake處理器上市。 嗯!10奈米、又是第10代Core系列、跑Windows 10,非常值得讓市場期待!
-
Windows 10 1903版2019年5月推出,硬碟容量沒留32GB不給更新!
上禮拜五(4/19),,其他與Ubuntu相關的Linux套件也一併更新到19.04版,因直接採用Kernel 5.0,使其安全性、繪圖效能、Android支援度、記憶體管理上,都有相對幅度的提升,相信Linux族群若非使用LTS(長期支援)版的話,應該都會將既有的版本(如1810版)更新上去。 至於微軟這邊呢?他們也是預計一年更新兩次Windows 10。上一次的更新版本是,擁有不少新功能,並提升病毒與威脅防護上的安全性!對於玩家來說,最重要的就是這一版正式支援DXR (DirectX Raytracing),可以用來玩光線追蹤的遊戲! 至於新版本呢?都已經4月底了說,Ubuntu陣營的19.04版已經上架囉!微軟的Windows 10 1903版本,到底什麼時候上架呢? 目前得知,微軟的Windows 10 1903版本,原本叫做「2019四月更新版」,不過現在已經延期了(微軟的作業系統永遠都不會提早上市,只會準時或延期),目前預計在「5月底前」才會正式上架… (是否應該改叫做「1905版」才對呢?) 不過,這次1903版本也新增了不少功能,同時做了一些小變動,包括桌面體驗、設定畫面、輸入功能、系統整體體驗,以及內建應用程式等等。對玩家來說,這次的版本有個Game Bar的功能,可以在遊戲裡面彈出您的遊戲截圖與錄影畫面,然後進行社群分享,而不需要跳窗(跳出遊戲)!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次1903版,在儲存容量的需求,也提高不少。從微軟最新釋出的Windows 10中,可以得知,需要32GB的空間,才能安裝或升級!相較於1809或是之前的版本只要16GB或20GB的空間來說,確實多了將近一倍的容量! 雖說當今的SSD已經很便宜了,256GB甚至512GB已成主流,花費個32GB來裝Win10 1903又如何呢?沒錯!但是舊款電腦可能就沒那麼幸運了,因為前幾年廠商有推出的只有配置32GB eMMC的Windows 10 Tablet或Mini-PC,而由於大多都保留還原影像檔,使得實際能使用的容量遠小於32GB,因此這些裝置與可能就無緣升級到1903版囉! 從上述的情況下可知,Windows 10 1903版,將成為當今安裝時,需要最多容量的作業系統了。不過既然安裝時需要32GB的可用硬碟空間,那麼以下就簡單來看看,各作業系統安裝完之後,所佔用的硬碟空間有多少。 以下的測試,是以VMware為測試平台,將各種作業系統以乾淨安裝(Clean Install)的方式安裝至全新硬碟(GPT格式),安裝完之後,便執行作業系統更新(更新到4/26日),以做各種作業系統的佔用容量比較。以下計算並未將ESP、MSR或是Swap分割區計入,以計算出一套作業系統的基本佔用空間是多少! 由於舊的作業系統經過更新之後,因為要保留先前的檔案以供消費者移除並還原之用,所以有可能佔用容量會大於新的版本。以下供各位讀者參考! 以上硬碟容量佔用情況僅做參考,各作業系統都有優劣,在安裝時,也請記得多預留一些空間給這些作業系統,因為未來會一直安裝更新而讓使用空間膨脹。至於Windows 10 1903版,說需要32GB就真的會用到32GB,記得騰出C:的空間給它,以利安裝或升級吧!
-
240Hz時代降臨!ROG全新西風之神、STRIX III電競筆電搭載九代Core處理器來襲
華碩旗下電競品牌「ROG玩家共和國」不斷以突破自我、沒有極限為目標,自推出Zephyrus「西風之神」電競筆電後,便不斷在該系列筆電上推陳出新,創造新巔峰。 去年推出當時最新的Zephyrus S GX531電競筆電時,主打全球最輕薄的電競筆電,造成轟動。今(4/23)ROG再度挑戰極限,在2019年上半年的現在,推出西風之神系列最新產品」Zephyrus S GX502」(下稱GX502)和「Zephyrus M GU502」(下稱GU502)雙電競筆電,這一次ROG要突破自我、再創巔峰!同時推出的ROG新品還有ROG旗下專為E-Sport推出的ROG STRIX系列電競筆電推出第三代新品,不只導入新的外型設計,也加入全新的「Keystone」元素,能為玩家的電競筆電帶來新使用體驗。 小編受邀前往ROG玩家共和國辦公室參加這次的新品發表會,馬上為大家帶來第一手消息和感想囉! 西風之神系列電競筆電截至今日以前,自2017年第一款西風之神電競筆電GX501以來,已經共計推出GM501、GX531等三款筆電,今次推出的新一代西風之神電競筆電共有兩款:GX502、GU502。 先從外型上來看吧!外型是這次新西風之神和早前幾代同系列產品中最大的差異,筆電A件仍是採用一貫的雙刀流外型設計,這點可說是西風之神系列的代表設計了。 B件和C件部分則是這次外型上的最大差異,先來看看B件,15吋螢幕全面導入三邊窄邊框元素,使得15吋的筆電外型只有一般同尺寸筆電的72%大小,也讓螢幕整體的屏占比達到81%,但這還不是最大的特色。當前電競筆電主流的144Hz螢幕更新率最早就是由ROG率先導入,這一次在新的西風之神電競筆電上,ROG再度定下新標準:240Hz。 是的,你沒看錯!筆電擁有240Hz螢幕更新率的時代來臨了,藉由超頻的輔助,GX502、GU502雙機將搭載240Hz、3毫秒反應時間、支援G-Sync技術的螢幕,勢必將會為玩家們帶來更極致的體驗,也將改變電競筆電市場的標準。 另外,C件部分這次使用全新的鋁鎂合金材質,並加上蜂巢結構設計,能夠讓筆電整體的重量更輕,以GU502筆電為例,其重量僅1.9公斤,同級距產品中是世界最輕的電競筆電。另外,ROG也使用其獨家漆料配方,提供使用舒適度以及減少C件指紋沾染問題。 D件部分則是維持西風之神的AAS開底座散熱技術,強化進風、增強散熱。 效能表現方面,新一代GX502和GU502處理器都採用Intel Core i7-9750H處理器,效能表現更上一層樓,顯示卡部分GX502搭載RTX 2070、GU502搭載RTX 2060顯示卡,其效能表現將比它牌同級電競筆電效能表現硬是要強,尤其GX502的效能更是能有逼近RTX 2080的等級。 另外,GX502新機將搭載ROG獨家的「GPU Switch」技術,將解決傳統上使用G-Sync架構筆電超耗電、使用optimus架構效能打折扣的問題,讓玩家享有高效能遊戲體驗的同時,也能有長達8小時的長效續航。 以上就是這次新款GX502和GU502兩款西風之神電競新品的介紹,接下來來看ROG STRIX系列囉! 這次ROG一起推出的新品還有全新的ROG STRIX系列第三代產品,這次它們特別請來BMW設計團隊,一同為STRIX系列筆電推出這次的新設計,推出ROG STRIX G、ROG STRIX Scar III和ROG STRIX Hero III等筆電。 外型上,ROG STRIX III系列筆電在筆電上蓋的部分也是採用雙刀流的髮絲紋設計,不過主要這次設計上的突破在於轉軸上,採用全新的「Flow Tech」設計,靈感來自BMW跑車的引擎散熱,在ROG STRIX III上也可見到,透過內建的12V風扇和超高的83片扇葉,並且搭配轉軸上的3D散熱孔設計,能夠強化整體的散熱能力。 最一開始的ROG STRIX筆電率先導入144Hz + 3毫秒反應時間的組合,第二代STRIX系列則是導入窄邊框設計,而這次全新的第三代產品在視覺上也導入了240Hz + 3毫秒反應時間的組合,同時邊框相較上一代更窄了些,視覺和遊戲體驗都更棒。 這次ROG STRIX III系列筆電還有一新特色就是加入「Keystone」裝置,藉由外接的NFC裝置,可以在插入筆電後,除了會有Aura Sync的RGB燈效外,也可讀取內建於筆電軟體「Armoury Crate」的遊戲設定檔等功能,同時也可以作為鑰匙圈設計掛在背包上。 ROG這次藉由全新的西風之神和STRIX III系列筆電,帶來電競筆電市場上的第一款螢幕更新率上看240Hz和3毫秒反應時間的高階電競筆電,也開啟市場上的第一鳴槍,勢必將會對2019年的高階電競筆電帶來新一波的電競新標準。目前的主流144Hz螢幕更新率是先前伴隨GTX 10系列顯示卡在電競筆電上所推出的標準,多數電競筆電儘管搭載高階的GTX 1070或GTX 1080顯示卡,也未必能有144Hz的需求。 然今次在有了RTX系列顯示卡的輔助後,顯示卡效能表現進一步提升,即使是電競筆電的平台,許多遊戲在FHD解析度下,有了RTX 2070甚至RTX 2080等級的顯示卡輔助後,已經能有突破144Hz的表現,這時候推出240Hz螢幕更新率電競筆電可說非常恰當,ROG也成功的奠定了2019年電競新標準。
-
無電源接頭設計,ZOTAC GeForce GTX 1650 OC顯示卡開箱
隨著NVIDIA終於解禁GeForce GTX 1650,一系列廠商推出的GTX 1650顯示卡也陸續亮相推出!小編這次手上也收到由ZOTAC推出的ZOTAC GeForce GTX 1650 OC(下稱ZOTAC GTX 1650 OC),事不宜遲,馬上就來快速開箱吧! ZOTAC GTX 1650 OC是各家廠商推出的同系列顯示卡裡,體積較小的一片,採用單風扇設計,而且並無電源接頭,他家廠牌的GTX 1650多數需使用6pin電源接頭供電,不過ZOTAC GTX 1650 OC這張則是直接吃主機板供電,就玩家自製DIY層面來說,在小型PC主機裡,能夠更有彈性的安裝電腦。 本次的開箱就這邊快速告一段落了!由於這次NVIDIA官方尚未預先推出驅動程式供測試使用,因此,截至截稿期間小編無法對GTX 1650進行效能測試,待NDA解禁後,後續將迅速為各位玩家補上。 久等囉!效能表現來了! 廠商名稱:Zotac(索泰) 廠商網址:
-
GTX 16系列新成員報到! GIGABYTE GeForce GTX 1650 Gaming OC 4G開箱
NVIDIA今(4/23)再度為旗下GeForce GTX 16系列推出新品,這次的比先前GTX 1660再更入門款的GTX 1650,是作為上一代GTX 1050的繼承者、採用全新圖靈架構,各顯示卡廠商也推出對應顯示卡。這次小編收到由技嘉科技推出的GIGABYTE GeForce GTX 1650 Gaming OC 4G(下稱GIGABYTE GTX 1650),馬上手刀幫各位玩家快速開箱囉! GIGABYTE GTX 1650外盒採用技嘉旗下顯示卡的一貫電競之眼包裝,上方除了標明顯示卡型號以外,也有標示記憶體(Gaming OC 4G)、RGB燈效以及超頻能力(OC)等功能,內部的GIGABYTE GTX 1650顯示卡則是採用常見的雙風扇設計。 GIGABYTE GTX 1650外型開箱的部分就到這邊告一段落,由於截至NDA截稿期間,NVIDIA尚未對外公開GeForce GTX 1650顯示卡的驅動程式供媒體下載,導致小編沒辦法在這邊一併為大家帶來快速的實際效能測試,請玩家們見諒!待NDA解禁、NVIDIA推出驅動後,小編會盡快幫大家帶來實測數據der~ Driver終於來惹!這邊迅速幫大家測試了這張顯示卡的效能囉!這邊說一下,GTX 16系列不支援DLSS渲染技術,此外,4GB記憶體以下的顯示卡都不支援光追。 廠商名稱:GIGABYTE - 技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79-800 廠商網址:
最多人點閱
- 華碩ROG電競筆電2020展望:雙螢幕Zephyrus Duo 15、主打女性市場與eSports之Zephyrus M和ROG STRIX G15相繼報到
- NVIDIA GeForce RTX 3080遊戲測試效能揭露,據稱約比RTX 2080 Ti快30%!
- Intel 400晶片組家族、對應Z490主機板型號全都露,搭配10代Comet Lake-S處理器必備
- WPA3加密協定進入認證階段,最快2019年就會有實體產品推出
- NVIDIA官方公開創始版GeForce RTX 3080開箱,精緻質感包裝顯卡橫向放置
- 《Bloomberg BusinessWeek》彭博商業周刊爆料 美超微伺服器主機板 黑客門 被偷裝間諜晶片,《Apple、Amazon、SuperMicro》發表聲明駁斥 報導不屬實 精心編造
- 這時脈很瘋狂!據傳AMD Radeon RX 6000 Navi 21 XT時脈將高達2.4 GHz?!
- 購買RTX 30系列顯示卡前必先知道的兩三事:NVIDIA技術簡報 (下篇)
- 中華電信HiNet光世代2G/1G光纖上網來襲,寬頻網路速度再升級!
- 核戰開打!Intel第9代Core處理器即將來襲,八核心Core i9-9900K成新桌上型主流級處理器霸主!
- 筆電沒有網路孔?!你需要USB外接網路卡
- 疫情當前、連呼吸都要小心翼翼,讓Blueair告訴您空氣清淨機的挑選秘辛